内嵌的“视频号”,能打败抖音快手吗?
今天vv直选的评测人员盘点了微信号,抖音和Aauto更快的那些事:
微信号是腾讯继微视之后在短视频上的第二次押注和努力。独立视频app多次失败后,内嵌微信视频号能否更快撼动抖音和Aauto的地位?从视频号的诞生开始,笔者围绕这个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,分享给大家。
短视频高地的争夺是一场持久战。自2013年左右秒拍和微视孵化,以及今年的“视频号”以来,微信和微博两大社交平台对短视频的兴趣从未减退。
不完全统计显示,腾讯和微博分别推出了十几款短视频独立app,但大部分都忍不住在抖音和Aauto面前打得更快。今年开始火的“视频号”有一个很大的特点,就是不再是一个独立的APP,而是嵌入微信和微博这两个社交内容生态的两个产品。
在Aauto faster和抖音的独立APP和PK都以失败告终。微视、秒拍、好看视频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,但也只能是第二梯队。
俗话说,“穷”就是变。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后,嵌入的“视频号”能否实现微信、微博的“野心”?
1.为什么视频号会在这个时候诞生?
移动互联网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。用户的高增长是上半场,天花板来了就成了下半场。在对待“APP全家桶”的态度上,各大互联网公司也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变化。早期大家奉行“群狼”战术的时候,会把业务线划分的越来越小,很多垂直类app都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流量池。
在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,这种家桶式的做法已经被抛弃,超级APP的新思路成为主流。在这种背景下,融合成为大趋势,小程序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。2020年3月,阿里本地生活接入支付宝、淘宝、天猫、高德等流量入口。去年11月,微信推出“腾讯QQ”小程序,用户可以直接观看QQ消息(暂时无法回复)。
包括今日头条APP,我们也可以看到,从短视频、微头条、启蒙空问答到“放映厅”,越来越多的产品入口被放在这个APP上。
/>知道了以上背景,再看看视频号的诞生,就不会觉得突兀了。在微信上,视频号的入口放在发现目录里,紧挨着朋友圈入口的第二位。类似于朋友圈,用户点击探索频道。无论朋友圈还是视频号,如果里面有新的或者更新的内容,都会有小红点提示。微博的视频号推出的比较晚。从微博上获悉,目前有100多位博主参与了视频号的内测。
在微信上打开视频号后,会生成一个个人主页和操作后台。个人主页是面向公众的,显示过去发布的视频号内容。用户可以在这里关注或关闭视频号,还可以看到头像、ID、简介甚至有多少好友关注了视频号。
视频操作后台的“发布新消息”入口,第一次打开可以设置头像,填写自己视频号的ID。设置完成后,可以直接在该门户发布视频内容。
微博博主加入内测后,微博首页也会有变化。除了“视频号”奖牌外,还将增加一个新的类别“精选”,以显示他们的最新视频,并在视频下方设置提醒区,显示提醒的数量。
由于两个视频号都处于上线初期,最终的产品形态会有多次演变。可以确定的是,它们将作为内容生态的嵌入部分而存在。和过去微信、微博上孵化出来的微视、秒拍最大的不同是,这些视频账号可以直接在这两个生态圈吸粉,不再通过微视、秒拍的外壳来运作。
以前微视和秒拍上的内容可以“同步”到微信和微博。粉丝想看这个账号都是视频内容等信息,需要下载APP才能查看。视频号明显“减少”了这部分,方便了视频作者和粉丝在微信、微博上的互动,减少了用户操作的链条。
从独立APP到嵌入式,意味着粉丝与视频号的距离被无限拉近。以前,微信或微博上的用户在各自的内容生态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视频账号,需要单独下载一个APP并关注,才能“享受”完整的“服务”。视频号的嵌入式模式不需要这样的麻烦。只要关注视频号,就可以享受“不打折”的服务。
也就是说,以前微信、微博孵化微视、秒拍都有转化流失率,只有深度用户才能“圈外”转化,现在完全没有必要了。单从这个角度来说,视频号会比微视和秒拍对快和抖的影响更高。
当然,很多用户会问,为什么过去互联网公司会“傻傻地”做一个全家桶?其实本质很简单。过去智能手机的硬件性能不强,移动网络的速度和覆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,这就决定了互联网产品接连被“打成碎片”。APP越小,体验越好。
近几年智能手机性能越来越强,动辄6-8G闪存,128/256GB内存。4G网络几乎已经完成全覆盖,随着5G时代的到来,移动网速不再是问题。所以,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,超级APP迎来了机遇。从用户的角度来看,能够在一个APP中完成一堆“任务”,远比必须下载无数个APP才能完成同等任务更有吸引力。
在以前,如果微视、秒拍等短视频app不独立,微信、微博会变得非常臃肿,甚至一些低端机都可能打不开。现在,硬件性能和移动网速这两大短板已经消失,嵌入式视频号的诞生也算是一种偶然的必然。
2.微信和微博会不会都是视频号?
互联网不断迭代,商机不断诞生。
作为现在的短视频双强,手抖音能做大做强,也和抓住了时代的“机遇”有关。最早的Aauto Quicker,原名“GIF Aauto Quicker”,诞生于2011年3月。它原本是一个制作和分享GIF图片的手机应用。次年11月,Aauto Quicker转型为短视频社区,一个用户记录和分享自己生产生活的平台。次年,被称为4G元年的2013年,Aauto Quicker也在2014年年中完成了B轮融资。
抖音出生于2016年9月,在今日头条完成了冷启动。因为此时智能手机摄像头像素的不断提升,以及手机的硬件算法为抖音的各种特效软件提供了舞台,配合海藻舞、C李C李、我们不一样等魔幻音乐,以及“套路”的视频表演,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,逐渐成为全民短视频软件。
等到微信和微博回过神来,a auto quickless和抖音已经强势崛起,腾讯在2017年之后开始投资a auto quickless。正是技术迭代带来的红利,让阿auto更快,让抖音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。
/>来源:2020移动互联网全景生态报告
QuestMobile发布的《2020年移动互联网全景生态报告》数据显示,在过去一年中,移动用户月均使用时长增长12.9%,从2019年4月的128.2小时增长到2020年4月的144.8小时,当时用户增长几乎处于停滞状态。
2020年第一季度,传统BAT三巨头的市场份额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。其中,腾讯从45.6%下降到43.2%,百度从9.0%下降到7.4%,阿里几乎没有变化,只是从2019年的10.4%上升到2020年的10.6%。Aauto Quicker的市场份额从一年前的2.7%增长到2020年第一季度的5.1%。从这份报告中的图表数据可以发现,短视频对用户时长的提升作用很大。
利用短视频的流行,Aauto Quicker和抖音在直播市场也进展顺利。随着直播卖热,两者都在向“电商”倾斜。6月中旬,Aauto Quicker和JD.COM推出了“双十亿补贴”计划。官方数据显示,6月16日,Aauto Quicker电商代言人张雨绮、主持人华少、辛巴开始售卖商品,实际支付金额达到14.2亿,而张雨绮的出道成绩也实现了2.23亿的数据。
今年4月,抖音还“挖来”罗永浩开了第一场直播秀,用商品做了直播的噱头,最终带货1.1亿。
从QQ开始,随着微信拿下移动互联网船票,在对占用用户时间重要性的认识上,很少有人能超过腾讯。对于腾讯来说,用户的关注度是其核心蛋糕,短视频在“吸时间”能力上的强势注定了腾讯能拿下这个高地。相比其他互联网巨头,腾讯积累了巨大且不可撼动的流量,这也是其在一个点上持续“进攻”的基础。
对于阿里、百度等互联网公司来说,尝试社交、O2O、外卖等服务,一旦失败很少会“重启”,因为需要考虑成本。这方面,腾讯从来不用担心。如何转化流量才是它最关心的。
对于腾讯来说,对短视频市场的进攻更多的是防守。对于微博来说,短视频更多的是二次增长曲线的必要“条件”。赢得这个市场,就能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盘子。
毋庸置疑,无论是微信的防守,还是微博的进攻,都需要在短视频上撕开一个口子。换句话说,视频号未来会赢得更多的资源,两个平台的流量支持会是一个长期的策略。在微信的视频号运营中,背后的微信团队也首次引入了机器推荐的机制。
最新版本的视频号,顶部新增了标签栏,分为“关注、好友、热门、附近、个人信息”五个板块,类似于一个嵌入微信的独立视频产品。
以前独立app的短视频攻击接二连三失败。这一次,双微杠杆视频号能否克服一抖?
三、视频号的利弊,社交链传播是一把双刃剑。
智能手机硬件性能的迭代和移动网速的不断提升,为超级APP带来了一波新的机遇,间接为“新品”视频号的诞生奠定了基础。
相比独立APP,视频号能否完成双微克服和抖音的策略?目前,他们还不能对阿奥特莱斯和抖音产生实质性的影响。原因很简单。在产品逻辑上,它们与快摇有着本质的区别。视频号的价值在于弥补微信和微博在短视频内容生态上的短板,而Aauto Quicker和抖音则早早成为了社区。一个是社区里的产品,一个是产品上的社区,注定会有不同的结局。
张小龙朋友圈截图
6月22日,张小龙高调发朋友圈,宣布微信视频号日活用户已达2亿,“马克吧”,对微信视频号接下来的发展充满信心。
短短几个月,日活突破2亿。以这样的增长速度,似乎更快地击败Aauto和抖音“指日可待”。真的静下心来想,一切都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。
先说视频号的优势。
(1)嵌入式流量优势
从第一代的微视、美拍、短视频二拍,到第二代的Aauto Quicker、抖音,以及第三代的Bobo视频、好看视频,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,都是“依赖”自己阵营的一个或n个流量app,通过“输血”不断成长,最终独立出来。抖音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。
至于视频号,既然是微信和微博APP上的产品,就不用担心流量从哪里来,如何独立运营。以微信视频号为例。上面的一些自媒体朋友每天都在做各种视频。在微信群、私聊框甚至朋友圈,随处可见他们对自己视频号的推广,有的甚至发红包让你观看、点赞、评论甚至分享。嵌入式流量的这种优势非常明显。
如果是独立APP,好友的“分享”会让你有“被打扰”的感觉,而作为微信中的“号”,这种打扰感会减弱,有利于其成长发展。
(2)大规模MCN和视频创作者资源
图文内容和短视频内容呈现出有趣的两级分类。对图文内容阅读门槛高,又缺乏一定阅读能力的人,很难阅读复杂的文字内容。但是,写作的门槛很低。只要你会读书,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电脑打一篇文章,只是水平有好有坏。即使是刚开学的小学生,也可以发一些中文+拼音的短信。
视频的内容就是观众的门槛很低。无论受教育程度如何,即使你不会读或说一种语言,你也可以欣赏一段视频。相反,视频内容创作的门槛很高。理论上,用手机“随便拍”就够了。但是在具体创作上,有很高的门槛。任何一个环节做得不好,都不可能产生一部“作品”。
早期很多短视频app的失败都和短视频创作者数量少,内容匮乏有关,受众无法产生持续观看。抖音利用视频特效技术破局,“模仿秀”内容创作的流行使得视频创作门槛降低。Aauto Quicker走的是草根路线,给用户选择内容的权利,逐渐从平台孵化出很多草根网络名人。经过几年的发展,视频的草根创作者和MCN的井喷式发展也解决了视频号的内容“来源”问题。
微信和微博拥有巨大的流量,用户也接受视频的内容形式,创意端的成熟和规模化也是视频数快速上升的原因之一。
但是视频号的短板也很明显。
田浩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:过度依赖社交链传播,内容质量要求高。
(1)过度依赖社交链传播
微信上的视频号最明显。视频号最早测试的时候,是社交推荐和个性化推荐的“混合体”。最新版本强化了社交推荐的逻辑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?原因是,与抖音和阿Aauto Quicker这样的独立短视频app相比,微信上视频号的流量强烈依赖于社交链的传播。因为视频号的入口在朋友圈的最底层,即使微信有11亿用户,但是因为位置不好,本身的流量也不会太大。那么用户的分享行为决定了流量的多少。
虽然推荐很“省事”,但往往无法激发用户的参与热情,而社交推荐的内容,被好友查看、点赞甚至评论,会让用户的分享冲动加倍强烈。当视频号的流量无法独立获取,需要通过“另一种手段”实现时,就意味着视频号上的内容不得不“刺激”用户的分享行为。
就媒体圈几个朋友的视频号上的内容来看,大部分人都做过“视频号怎么玩”之类的“教程式”内容,原因是这样的内容更容易引起朋友的转发。当流量依赖于分享行为时,其内容丰富性会受到抑制,遇到的问题和过去微信官方账号一样。
(2)内容质量要求高
微信上的内容传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,就是这种传播是建立在用户“反馈”的基础上的。根据微信官方账号的文章,用户的观看、喜欢、分享等行为都会对好友产生影响。但这种反馈机制会倒逼微信内容质量的提升。
由于微信好友很复杂,亲戚朋友同学同事都在微信上。如果你喜欢、评论甚至分享某个视频号的内容,会影响你在微信好友心中的形象。渐渐地,大家会“被迫”只对那些优质内容进行反馈。虽然我们很喜欢,但是可能会有一些低级、低俗或者有争议的内容。看完之后,我们不“敢”
对于内容创作来说,质量越高,成本越高。美国黑人兄弟的各种短视频在中国拥有大量受众。但是,如果你想制作出和他们视频同级别的内容,成本是极高的。生态中的微信内容依靠社交链获取流量,必然带来更高“层次”的内容变化。因为难以刺激用户的“分享”行为,倒逼各个团队做视频内容精品。
换句话说,未来没有足够资本持续生产优质内容的玩家,会像很多中小微信官方账号玩家一样,离开这个生态。
新发布的《在微信官方账号的六年》有多少被停掉了?据|新几孔榜数据显示,从2012年微信官方账号诞生到2018年,微信官方账号的人数注册量增速明显放缓。63%的账号仍在主动更新,26%的账号处于暂停状态,6%的账号已经注销。
当然,田浩认为这未必是一件坏事。让内容创作草根化、大众化是一个很好的愿望,但内容创作毕竟是一件很专业的事情。
就纯流量目的而言,视频号比不上快手和抖音。但由于微信强大的生态商业化能力,粉丝相等的企业对视频号的“定价”会更高,这也会激发MCN和普通创作者的兴趣。
简单来说就是抖音走的是流量路线,视频号会走优质路线,形成差异化发展态势。
嵌入视频号可能是微信和微博发展短视频最好的方式。不需要转化流量,链条越短,发展越顺畅。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,快和抖已经生根发芽,加上他们在内容和创作上的积累,短时间内视频号很难撼动他们的地位。但从长远来看,一旦用户养成了在微信或微博上“方便”观看视频的习惯,压制其战略目标可能并不难。
感兴趣的可以加以下老师微信:
如果您的问题还未解决可以联系站长付费协助。
有问题可以加入技术QQ群一起交流学习
本站vip会员 请加入无忧模板网 VIP群(50604020) PS:加入时备注用户名或昵称
普通注册会员或访客 请加入无忧模板网 技术交流群(50604130)
客服微信号:15898888535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站长删除。